尊敬的隆真學長:
您好!作為老家河北省邯鄲市大名縣(您的那個年代叫做直隸省大名府元城縣)土生土長的學子,我們從上小學和初中的時候,就是聽著老師們講述您的感人事跡慢慢長大的。
正是您那“寧可犧牲、絕不屈節”的革命精神,激勵和鞭策著我每一步的成長,使我從一名農村的放羊娃成長為一名大學生、研究生,現在是國家能源智庫的研究員和國家級社團組織負責人。可以說,我每一步的成長和進步都是在您先進事跡的激勵和鼓舞下取得的,這一點我毫不夸張!
您是河北省第一位女共產黨員,是北方婦女運動的先驅,是我黨早期的革命家、社會活動家。今年是一個雙重特殊的年份,具有極為重要的紀念意義。今年是您誕辰 130周年,1894年那一年,剛剛經歷過中日甲午戰爭,腐敗無能的清廷戰敗,被迫割地賠款,華夏大地四萬萬百姓陷入水深火熱之中。到現在,歷史的車輪滾滾走過了130年。130年里經歷了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帝制成立民國,緊接著北洋軍閥混戰、北伐戰爭、紅軍長征、全民族抗戰、解放戰爭、新中國成立和抗美援朝,中國人民真正站起來了。
我們的母校于 1906年成立于天津的北洋女子師范學堂(河北師范大學前身)。如今,河北師范大學上下正以黨的二十大精神為指引,堅守師范教育初心,賡續百廿辦學榮光,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踔厲奮發、篤行不怠,向著建設高水平綜合性師范大學的目標穩步邁進,為奮力譜寫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河北篇章、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去年8月8日,我陪同中國科學院宋振騏院士到您的故居緬懷學習。看了您的革命事跡以后,宋院士感動不已,最后在留言簿上,寫下了“隆真烈士千古”六個大字,落款為:“后繼人:中國科學院院士宋振騏”。當時的情景,仍歷歷在目。宋振騏院士對您的事跡一直念念不忘,多次跟我談起您。前不久的 3月 21日我陪同宋院士和夫人在石家莊出差,又特意到了我們的母校河北師范大學。我們與校領導進行了座談,并參觀了校史館。這個校史館是前年建校120周年前夕建成的,如今我的母校已經走過了歷經滄桑不平凡的122周年。我陪同宋院士結束河北師大行程之后沒過幾天,3月29日我們又再次來到了您的故居,恰逢大名中學高一學子來故居緬懷學習,宋院士對學子們深情寄語學習隆真精神。在這里,宋院士被聘任為您故居紀念館的高級顧問,我也很榮幸被聘任為您故居紀念館的高級研究員和校友聯系人。這既是一份厚重的榮譽,也是一份沉甸甸的責任,可以說責任重大、使命光榮。我深知擔當好這兩個角色實屬不易,但我一定會努力去做———盡力做好對郭隆真精神的研究、繼承和弘揚,同時做好母校校友聯系人工作。
在今天這個特殊的日子,我在清明告慰您,我們的故鄉金灘鎮如今已經發展成河北省特色小鎮。
今天我懷著無比崇敬的心情,滿含熱淚寫下這篇告慰您的文章,盡力做到知無不言、言無不盡,但仍難免顧此失彼、掛一漏萬,還請海涵;旨在喚起千千萬萬大名學子,繼承弘揚隆真精神,牢記初心、不忘使命,為把中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努力奮斗。
清明之際,慎終追遠,遙寄哀思。讓我們再道一聲:隆真烈士千古!
作者簡介:
張立寬,男,漢族,1989年考入河北師范大學中文系,1993年考入北京語言大學文化學院;系國家能源礦業研究員、中國科學院宋振騏院士特別助理,現任中國機電產品流通協會副會長兼智能化礦山分會會長、綠色礦山推進會執行會長、中國能源研究會高級研究員、中國礦業聯合會研究員、北京語言大學客座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