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是春季大家非常重視的一個節氣,中醫講
“春夏養陽,秋冬養陰”,清明前后也是一年中養生的黃金時節!史書上記載:
“春不食肝,夏不食心,秋不食肺,冬不食腎,四季不食脾,如能不食此五臟,乃順天理”。在我國,人們將
“順時養生”的理念發揮到了極致,重在與自然結合,平衡身體陰陽,使臟腑、氣血、精氣都達到一個相對和諧的狀態。
清明時節,萬物生機勃勃,此時養生,要把握三個原則:順應規律、內守情志、內守正氣。
《黃帝內經》中提出,我們的生命活動要順應自然規律。春夏,陽令也,春時陽生,夏時陽盛,春季陽氣剛開始生發,此時風寒之邪仍可為患,因此,春季養生應在注意外防風寒之邪侵襲人體之時,順應自然界陽氣生發的規律,內養陽氣,做到“春夏養陽”。
內守情志意指調節情緒,保持平和的心情,正是春季,五行中與“木”相應,對應為
“肝”之所屬,肝為剛臟,喜條達而惡抑郁,順應時節情志使“正氣存內,邪不可干”,對腫瘤的預防和治療均有較大的益處。
內守正氣是指調和陰陽,提高抵御病邪的能力。調和陰陽的釋義為使陰陽有序,風調雨順。在現代忙碌的都市生活中,能夠放慢生活節奏,便有助于陰陽的調暢,順應變化亦有助于陰陽的調節。陰陽平和,方能一身正氣,抵御外來邪氣。
那么清明時節到底應該具體做到些什么呢?
飲食上,需要定時定量,切忌暴飲暴食。守正氣要注重飲食,春天特有的各種芽菜、春筍、新鮮的綠葉菜,充滿著生機和活力,都是守正氣的好食材。暴飲暴食容易生食積易阻滯氣機,損傷脾胃陽氣。而脾胃為中焦氣機的樞紐,脾胃調和,全身氣機順暢。
適量運動,避免損傷陽氣。春季是生養陽氣的最佳時機,部分學者認為腫瘤的發生大多源自陽氣虛損,陽損及陰,陰陽兩虛,易致氣血凝結,或是寒凝血瘀而致腫瘤發生。比如登山,就可以疏通經絡,暢通全身的氣血,對脊柱、肌肉,心肺功能都有很大益處。
保持心情舒暢。春季調養情志,應重在養肝氣:一是要保持心情舒暢豁達,身體氣機暢通,氣血運行和緩,則肝氣得以調養;二是要避免急躁和憤怒,導致肝氣受損。因此在春季我們要盡量多賞春色,使自己心胸開闊,樂觀愉快,讓情志生機盎然,保持意氣風發的精神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