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師范學院(河北師范大學前身之一)是河北省從天津軍管會接管的一所高等學校,那是1949年3月的事情。解放前這所學校叫河北省立女子師范學院,共有五個系科,學生不足二百,教職員只有幾十。1948年天津解放,不久,國立體專并入了女師體育系。河北省接管后定名為河北師范學院。當時為了適應女師原有的系科建制,1949年、1950年兩屆招生,都特別強調女學生必須過半。河北省對這所學校非常重視,由省主席楊秀峰兼任院長,由教育廳副廳長李繼之擔任副院長。
為了適應新中國建設的需要,適應河北省普通教育事業的發展,學校改建后,首先對系、科進行了調整。取消了家政系,將這個系的學生并入教育、國文和藝術幾個系。之后又將藝術系分成音樂系和美術系。國文系于1949年增設了史、地專業,改名文史系,后來又將文史系分成中國語言文學系和史地系。1952年,史地系又分成歷史系和地理系。1950年,增設數理系,兩年后又分成數學系、物理系和化學系。外語系是1952年設立的,政教系是1953年設立的。至此,河北師范學院才建成一所初具規模的、系科比較齊全的師范院校了。與此同時,為了適應河北教育發展的急需,并根據學校條件的可能,舉辦了中文、歷史、地理等專業的短期研究班,后來在不少系科開辦了二年制???。
學校領導為辦好這所學校,突出抓了兩項工作,一項是充實教學設備,一項是擴大教師隊伍。購買了大量圖書、儀器、文物,發動群眾推薦有真才實學的教師來校任教。從1949到1952年,兩年多時間連續聘請了30多位學有專長的教授、學者來校任教,如教育系的胡毅教授、滕大椿教授、王培祚教授、劉文修教授;中國語言文學系的溫公頤教授、趙同光教授、張弓教授、朱星教授;歷史系的李光弼教授、劉縱一教授、張恒壽副教授、王樹民副教授;音樂系的蔣風之教授、黃廷貴教授、王純芳副教授;美術系的李立民教授、王麥桿副教授、穆家琪教授、古達副教授;體育系的張文廣教授、馬瑜教授、張清常教授、劉士藩副教授;地理系的鄧授林副教授、葛以德副教授;化學系的柴景旭教授;物理系的江濤生教授、楊朝琪副教授等等。這些教授在社會上影響很大,胡毅教授曾被中央聘為《毛澤東選集》編譯委員會委員,張恒壽副教授聘為中科院的研究員,蔣風之教授在中華全國第一屆文代會上被選為音協理事,張文廣被選為全國青聯委員等等。1953年中央體院(后改為北京體院)創建時,張文廣調去任武術教授,同時還調去了不少優秀的青年教師和應屆畢業生,成為中央體院奠基的骨干。
河北師范學院校風淳樸,政治空氣濃厚,學生業務學習扎實,思想覺悟比較高。河北師范學院學生代表是第一屆全國政治協商會議的委員,中華全國學聯副主席。1950年冬和1951年夏兩次軍干校招生,河北師范學院報名人數達百分之九十七,居全國之首,張志新烈士就是這時參軍的。
(編者注:路則?。?929—2020),男,1950至1954年,河北師范學院國文學系學習、畢業。畢業后留校任教師。河北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