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春日的柔風輕拂燕趙大地,石家莊及周邊宛如一幅徐徐鋪展的多彩畫卷,散發著迷人魅力,召喚著人們投身其中,開啟一場春日的奇妙之旅。這里既有承載歷史古韻的人文勝地,也有風光旖旎的自然佳境,抱犢寨、隆興寺、植物園等景點各具特色,為游客帶來難忘的體驗。
抱犢寨:奇寨古韻 春日新妝
抱犢寨坐落于石家莊市鹿泉區,是一處融合歷史人文與自然風光的國家AAAA級旅游區,享有“天下奇寨”“抱犢福地”的美譽。其海拔580米,占地660畝,四周峭壁林立,山頂卻平曠開闊,有良田沃土600多畝,仿若世外桃源。
抱犢寨歷史底蘊深厚,古時稱萆山,是著名的漢將韓信伐趙之戰的關鍵戰略要地。公元前204年,韓信率兵在此背水一戰,以少勝多擊敗趙軍,創造了軍事史上的經典戰例,
“背水一戰”的成語也由此而來。如今,漫步寨中,仿佛仍能感受到當年金戈鐵馬的氣息。
春日的抱犢寨生機勃勃,景色格外迷人。沿著全長3300米、由3068級青石鋪就的步行登山路穩步向前,春風宛如靈動的使者,輕輕拂過臉頰,裹挾著花草馥郁的清香,絲絲縷縷鉆進鼻腔,疲憊之感一掃而空。登山途中,春風輕拂,帶來花草的清香,讓人神清氣爽。登上山頂,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中國最大的山頂門坊———南天門,它高 13.9米,寬 23米,巍峨聳立,既有牌坊的古樸典雅,又突出門的雄偉,兩旁飛檐翹角的六角亭和雄踞的石獅,更添威嚴。穿過南天門,仿若踏入仙境。
中國第一座山頂地下石雕五百羅漢堂內,五百羅漢像均由鹿泉青石雕刻而成,形態各異,栩栩如生,工藝精湛絕倫,令人嘆為觀止。環寨長城宛如巨龍環繞,全長二千余米,寬四米、高六米,五個烽火臺全部以蘑菇石砌成。行走在長城上,既能俯瞰春日里抱犢寨的壯麗景色,連綿山巒披上綠裝,山間繁花似錦,又能領略歷史的滄桑厚重。
萬佛洞又稱天門洞、東天門,早在北宋時期便被奉為奇觀。洞深100米,內部雕琢仿唐佛造像10088尊,最大者高5.5米,最小者高15厘米,置身其中,仿若進入佛國世界。而牛郎織女家則是一處仿古四合院建筑,門前天池綠水悠悠,周邊綠樹環抱,院內展示著牛郎織女故事場景的蠟像,充滿生活氣息,讓人仿佛穿越進了那段浪漫的神話傳說。隆興寺:古剎梵音 春景交融
隆興寺位于正定縣城內中山東路北側,距離石家莊市區僅 15公里,是國內現存時代較早、規模較大且保存完整的佛教寺院之一,俗稱大佛寺,也是國家AAAA級旅游景區。
這座古寺始建于隋開皇六年(586年),初名龍藏寺,唐改稱龍興寺,清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康熙賜“敕建隆興寺”額,寺名沿用至今。隆興寺與歷代封建王朝關系緊密,宋太祖趙匡胤敕令鑄造銅佛、蓋大悲閣,此后歷經金、元、明、清等朝代,多位帝王斥巨資維修、增建,使其逐漸形成如今三路并舉的宏大建筑群格局。
春日走進隆興寺,寺內古木參天,繁花似錦。中軸線最南端的一字琉璃照壁,建于清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東西寬22.9米,高6.3米,厚 1.2米,壁心牡丹、二龍戲珠圖案由高浮雕琉璃磚拼砌而成,色彩鮮艷,形象生動,在春日的映照下熠熠生輝。
天王殿始建于北宋,是現存四座宋代建筑中最早的一座。殿高12.2米,面積370平方米,大門上端“敕建隆興寺”和“天王殿”匾額均為康熙手書。殿內供奉的“大肚彌勒佛”為金代木雕,已有八百余年歷史,笑容可掬,憨態可掬。兩側的護世四大天王塑像,雖曾在1966年被毀,但1982年重塑后依然威風凜凜,暗示著“五谷豐登,國泰民安”。
摩尼殿始建于北宋皇祐四年(1052年),其建筑布局獨特,在正方形殿身的四面正中各出一山花向前的歇山式抱廈,使平面形成十字形。檐下斗拱宏大,柱子用材粗大,具有明顯的卷剎、側角和生起,與宋《營造法式》相近,古建專家梁思成先生將其編入《中國建筑史》。殿內佛壇上供奉著五尊宋代原塑的泥塑金裝佛像,佛祖釋迦牟尼居中,弟子迦葉和阿難分立左右,兩側蓮座上是文殊、普賢二菩薩。殿內各壁的佛教故事壁畫,共有422平方米,色彩絢麗,線條流暢,講述著古老的佛教傳說。摩尼殿內槽北壁的泥塑五彩懸山正中,是著名的五彩觀音菩薩像,她坐南朝北,俗稱“倒座觀音”,神態嫻靜,面容端莊,眼含智慧,仿佛能與前來禮佛的游客進行心靈交流。這尊觀音像原塑于北宋,魯迅先生對其贊賞有加,稱贊是“將神人格化”,視為最美觀音,在春日的光線中更顯靈動慈悲。
穿過牌樓門,便來到戒壇。戒壇為亭臺式建筑,高 17.7米,建筑面積302平方米,現存木結構部分系清代重建。壇內供奉的明代銅鑄雙面佛像,面南的是阿彌陀佛,面北的是藥師佛,具有明顯的明朝中期宮廷造像風格,在民間較為罕見。隆興寺戒壇是我國北方三大壇場之一,其莊重肅穆的氛圍,讓人感受到佛教儀式的神圣。慈氏閣建筑面積337平方米,閣內供奉著北宋時的獨木雕刻五彩彌勒菩薩,高7.4米,彌勒菩薩又稱為“未來佛”,其笑容滿面,給人以祥和之感。
慈氏閣的梁架結構采用減柱造法,簡潔明朗,便于游人觀瞻禮佛,而檐柱采用的永定柱造法是我國現存宋代建筑中的孤例。
轉輪藏閣始建于北宋,是典型的二層樓閣式建筑。其梁架結構特殊,樓閣下層柱網布局采用移柱造做法,檐柱采用插柱造法,在我國古建筑中極為罕見。閣內的木制轉輪藏是一個用于收藏經書的可轉動大書架,直徑7米,由藏座、藏身、藏頂三部分組成,中間有一根10.8米的木軸上下貫穿,并承受書架的全部重量。這是我國現存時代最早、體量較大的轉輪藏,取佛教中法輪常轉之意,轉動之間,似有悠悠梵音在春日的空氣中飄蕩。
大悲閣是隆興寺的主體建筑,氣勢恢宏。閣內供奉著中國古代最高銅鑄大佛———千手千眼觀音菩薩像,高21.3米,共有42只手臂,除當胸合十的兩只手外,其余40只手各持不同法器,每只手心均有一眼,象征著菩薩能洞察世間一切。佛像造型精美,工藝精湛,令人驚嘆不已。春日里,陽光透過大悲閣的窗戶灑在佛像上,更顯其莊嚴神圣。
此外,隆興寺內還有御書樓、集慶閣、彌陀殿、毗盧殿、龍泉井亭等建筑,以及被譽為“隋碑第一”“楷書之祖”的龍藏寺碑等珍貴文物,每一處都承載著厚重的歷史文化,值得細細品味。
春日的隆興寺,既有古建的雄渾莊重,又添春花的嬌艷爛漫。穿梭其間,仿若與千年時光對話。從隋代的古樸遺風,到各朝的修繕增建,每一處細節皆為歷史沉淀。這座古剎,不僅是宗教圣地,更是藝術殿堂。待你踏入,聆聽梵音,靜賞春景,去親身體味它獨有的魅力與深厚底蘊。
石家莊植物園:春之盛宴
在石家莊的西北隅,石家莊植物園宛如一顆被歲月精心雕琢的綠寶石,靜靜散發著獨特魅力。這里不僅是植物的王國,更是歷史與文化交織的寶藏之地,而春日的它,更是美得讓人陶醉。
石家莊植物園的歷史,可追溯到1957年,其前身為石家莊果樹研究所,肩負著果樹科研、生產與技術推廣的重任,眾多科研人員在此揮灑汗水,助力我國果樹產業發展。1993年,順應城市發展與市民對自然休閑空間的需求,這里華麗轉身,改建為植物園,開啟以植物景觀展示為主,融合科普、科研、游覽等多元功能的全新篇章,完成了從專注科研到全民共享自然的精彩蛻變。
當春日的第一縷暖陽輕柔地灑向這片土地,石家莊植物園便成了花的海洋。踏入園區。首先映入眼簾的便是那片如夢似幻的海棠園。西府海棠和垂絲海棠,你爭我搶,熱鬧非凡。西府海棠的花朵簇擁在枝頭,粉嫩的花瓣微微泛白,宛如少女羞澀的臉龐;垂絲海棠則輕盈地垂掛下來,細長的花梗隨風搖曳,好似靈動的舞者。嫩綠的葉片點綴其間,在陽光的照耀下,閃爍著生命的光澤。花瓣在微風中紛紛飄落。仿佛下起了一場浪漫的花雨。讓人不禁想起“海棠不惜胭脂色,獨立蒙蒙細雨中”的唯美詩句。
不遠處的郁金香園同樣光彩奪目。郁金香原產于中亞,16世紀傳入歐洲后迅速風靡,成為荷蘭等國的象征花卉。在石家莊植物園,它們整齊排列,色彩斑斕。紅的似燃燒的火焰,熱烈奔放;黃的如燦爛的黃金,熠熠生輝;紫的像神秘的夢境,引人遐想?;▍仓校兔鄯涿β档卮┧笾?,為這片花海增添了幾分靈動與活潑。這里無疑是一場視覺盛宴,每一朵郁金香都是大自然精心創作的藝術品,值得用畫筆和鏡頭永久留存。
繼續前行,便能聞到玫瑰園那馥郁的芬芳。不同品種的玫瑰在春日里競相綻放,有的花瓣層層疊疊,飽滿而華麗,盡顯高貴氣質;有的簡約清新,淡雅中透著溫婉。情侶們手牽手漫步其中,享受著浪漫時光。
除了這些花卉園區,藥用植物區也別有一番景致。我國傳統中醫藥文化源遠流長,從《神農本草經》到《本草綱目》,先輩們對藥用植物的探索從未停止。在這里,金銀花、板藍根、柴胡等常見中藥材生機勃勃。學習生物、醫學相關專業的同學,可以近距離觀察它們的形態特征,了解生長環境,將課堂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感受中醫藥文化的博大精深。
石家莊植物園,宛如春日里的夢幻殿堂,匯聚豐富植物資源,鋪展如詩如畫春日盛景。春光正當時,快來此地,奔赴一場獨一無二、令人難忘的春日奇妙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