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 9月21日,中共河北省委教育工作領導小組秘書組簡報《河北教育工作》以“河北師范大學聚焦'四個著力'構建京津冀教師教育協同發展新格局”為題,刊發河北師范大學立足高水平綜合性師范大學定位,發揮教師教育領域的特色優勢,深化京津高校交流合作的系列舉措。全文如下:
河北師范大學立足高水平綜合性師范大學定位,發揮教師教育領域的特色優勢,通過多種形式與京津高校深化交流合作,建立以溝通協商為“紐帶”、科研交流為“依托”、項目建設為“抓手”、社會服務為“媒介”的四位一體教師教育協同發展格局。
一、構建溝通協商機制,著力推進教師教育攜手并進
一是深化與京津高校交流合作。與北京師范大學、中國科學院等20余所京津高校建立合作關系,在科研攻關、學術會議舉辦、人員交流互訪等方面深化交流合作,加強溝通聯系。二是推動高校聯盟建設。牽頭組建或簽署參加京津冀三地食用菌產業聯盟、京津冀職業教育教學協同發展聯盟、京津冀高校史學聯盟、京津冀高校體育聯盟。三是組織教師交流互訪。組織教師到京津高校訪學、研討、進修,建立特聘名師專家庫,邀請名師參與學校師范生培養、教師培訓、科研交流等工作。深化京津冀教師培訓協同發展,與房山區進修教育學校搭建“高校-基礎教育”聯動平臺,將師范生培養和房山區教師培訓有效結合,促進教師教育培養研究和教師成長。
二、深化科研學術交流,著力推動科研成果創新轉化
一是協同科研攻關。與中科院 4個研究所(中心)、北京林業大學等單位合作,獲批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雄安新區生態基礎設施及生態安全格局構建技術”并順利結項,發表學術論文 50篇,申請或授權專利 29件。以團隊方式參與京津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3項,獲批省部級以上京津冀協同項目 28項。二是促進科研產出。與京津冀高校合作召開華北地區環境遙感技術研討會、京津冀地方院校發展路徑研討會、京津冀“習近平法治思想與憲法實施”等學術會議 13次;出版“京津冀教育協同發展”相關專著 2部,獲得河北省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專著二等獎;《京津冀協同立法助力水環境保護與治理》研究報告獲省領導肯定性批示。三是共建科研平臺。協同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城市環境研究所、北京師范大學出版集團等京津單位共建河北省燕趙文化研究、生態環境、細胞信號與環境適應、數字教育等 4個河北省協同創新中心,其中燕趙文化協同創新中心獲批省部共建協同創新中心。
三、加強項目建設管理,著力推動優質資源共建共享
一是持續深入開展頂崗實習。先后與天津北辰區、北京房山區、雄安新區建立基礎教育領域的合作關系,累計選派一千余名學生赴當地開展為期半年的頂崗實習,緩解京津部分地區教師暫時短缺的困境,拓寬學生就業區域,促進京津冀基礎教育的交流交融。二是成立職教聯盟。發起成立京津冀職業教育教學協同發展聯盟,在專業建設、課程體系、校企合作、實訓基地、師資隊伍、職成教一體化和技能大賽等方面開展協作,推進區域職業教育協同發展。三是助力人才培養。與中科院遺傳所共建學校生物學“真知實驗班”,組建京師數學建模教育中心河北分中心,選派研究生赴北師大心理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學習交流。主辦或參加京津冀、華北五省市區大學生人文知識、高校俄語、
網絡與信息安全、機器人、教育碩士實踐創新能力等學科專業競賽。
四、發揮社會服務優勢,著力服務京津冀社會發展大局
一是做好冬奧會服務保障工作。冬奧會期間,選派 397 名師生擔任裁判、演職、服務人員,在冬奧總結表彰大會上,學生袁瑋婷代表 1.8 萬名冬奧志愿者做大會發言,5 名師生獲得省級表彰,學校獲“北京冬奧會、冬殘奧會突出貢獻集體”稱號。二是助推教師教育發展。以成功申報 4 個國家級人工智能、 5G+智慧教育、數字教育項目為基礎,建設“人工智能+教師教育”研究與應用中心。三是加強校企合作提升服務水平。與京津多家企業簽署戰略合作協議,共建研究中心,通過設立科研項目、專業實習實踐和研修基地、舉辦學術會議等,提升人才培養質量,全力服務經濟社會發展。(黨委宣傳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