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河北梆子在歷史發展過程中,曾出現過不同派系,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三個,一為直隸派,二為山陜派,三為直隸新派。
直隸派和山陜派這兩派統稱為老派。直隸新派是在這兩派之后產生的。這三大藝術派系,標志著河北梆子歷史的不同發展階段,是不同發展階段的產物,對河北梆子劇種的發展均發揮了推動作用。
直隸老派。顧名思義,直隸老派是河北梆子最老的藝術派系。它起源于清乾隆、嘉慶時由高腔(京腔)帶入河北農村的秦腔,由秦臟(老山陜梆子)變化而來,也就是說,直隸老派是最原始的問北梆子。
直隸老派成長于農村,演員多來自京、津、保周圍諸縣,所以直隸老派演員的活動,最早主要是在廣大農村。隨著河北梆子劇種在農村的發展,演員隊伍的不斷擴大,一些優秀演員和實力較強的戲班,便進入了就近的大城市和人煙稠密的水早碼頭,北京、天津就是直隸老派演員的薈萃之地。
細分起來,直隸老派有南北之別。流于江浙蘇杭一帶,以上海為中心的河北梆子,謂之南派;以京津為中心,流行于河北、山東、東北的河北梆子,謂之北派。兩派比較,南派略弱,北派較強。南派形成的時間,是在清光緒中期,晚于北派。
在清道光咸豐之前,約1861年以前,直隸老派由于尚處于發展初期,主要活動在農村,無人著述記載,也不見于經傳,所以有哪些出類拔萃的演員誰也說不清楚。到了清同治光緒年間,直隸老派演員及其班社進入城市后,一些優秀演員逐漸被人們熟悉,如達子紅、小茶壺、京達子、響九霄、雙屏、冰糖脆、玻璃脆、靈芝草、劉義增、黑燈等。這些優秀演員進入北京后,與早一些時候進入北京的山西梆子藝人相結合,即冀晉合流,形成了一般強大的勢力,這就造成了河北梆子歷史上的首次興旺局面。
河北梆子興旺之勢波及到了上海以后,不少直隸老派演員在上海扎了根。如萬盞燈、月月紅、一盞燈、四盞燈、七盞燈、張國泰等。這些演員久在南方演出,自然要使河北梆子更加適合南方群眾的欣賞習慣,這就形成了河北梆子的南派。
直隸老派的特點,包括南派在內,都是文武兼能,唱做并重。唱文戲的演員,無論生旦凈丑各行,均具有堅實的武功基礎,反之,演武戲的也都會唱文戲,確切地說,也就是文武不分,只是每人各有側重罷了。在劇目方面,直隸老派也很重視革新,河北梆子時裝戲的興起,就是由直隸老派率先搞起來的。這是南北兩派共有的特點。兩派的不同之處,主要在唱念方面。北派的唱念雖然基本以直隸語音為基礎,但尚留有一些山陜韻味,演唱上講究平穩舒展,剛勁質樸,不尚火爆。南派的念唱恰好與北派形成對照,念白極少有山陜韻味,完全是直隸語言,唱腔上側重婉轉柔美。
山陜派。山陜派由來自山陜的藝人形成。最初的冀晉合流,促成了河北梆子興旺之勢,再加上當時在北京具有很大經濟勢力的山西商人非常支持晉冀合流的河北梆子,這種情況對于山陜各地的梆子藝人產生了巨大的吸引力。清光緒年間,有較多的山陜梆子藝人(以山西人居多)先后擁入北京,改唱河北梆子。這些山陜藝人為了能與直隸老派演員合作演出,同時也是為了博得北京觀眾的歡迎,在登臺之前,必先經過短期的改弦更腔的改造,這種改造,當時稱之謂“治扭”,即調幾天嗓子之后,才能到外場去唱。山陜藝人的這種“半路出家”的河北梆子,自然與地道的直隸老派梆子有所不同,特別是在念白方面,仍不免帶有較濃重的山陜韻味。盡管有些演員在念白中揉進了直隸語音,但總是不地道,所以當時稱這種直隸語音與山陜語音摻半的白口為“臭板子”。當然也有少數山陜演員仍堅持念“蒲白”(以山西蒲州語言為基礎的韻白),并以此為正宗。這是山陜派在念白方面的顯著特征。在唱腔方面,山陜派具有凄涼、悲壯、哀怨、酸楚的特點。與直隸老派(包括南北兩派)比較起來,盡管唱腔的板式結構全都相同,但情趣、韻味都有明顯的差別。
此外,在表演方面,山陜派非常崇尚做工和特技。如翎子功、翅子功、發縷功、髯口功、椅子功以及蹺功等,都是山陜派演員所擅長的。因此他們上演的劇目,也多是選擇那些便于施展做功的戲,或者是唱做并重的戲。諸如《摘星樓》《鐵冠圖》《梵王宮》《翠屏山》《鐵弓緣》《觀陣》《辛安驛》等,都是山陜派比較拿手的劇目。由于山陜派的演員多具有卓越的做功,在這方面可以說勝直隸老派一籌,就連當時聲望很高的京劇權威人物譚鑫培等,也很佩服山陜派演員的功夫。因此山陜派頗受北京觀眾歡迎,像十三旦、十三紅、十二紅、楊娃子、元元紅、五月仙、撈魚鸛等,都是山陜派的代表人物。山陜派與直隸老派的合作,造成了光緒年間河北梆子與京劇爭衡的局面,擴大了河北梆子的影響,推動了劇種的發展。
直隸新派。直隸新派,是一支在直隸老派基礎上成長起來的河北梆子新軍,也可以說是直隸老派的新發展。直隸新派并非是在北京形成的,而是成長于河北農村。當時,天津是直隸新派演員的集中之地,因此人們也稱直隸新派為“衛派”。直隸新派興起于清末民初,它以迅猛之勢風靡劇壇,席卷了京梆子(直隸老派與山陜派)的演出陣地,迫使老派演員紛紛效法,山陜派退避三舍,淹沒不彰,甚至使氣勢正盛的京劇也受到了很大的沖擊,一舉河北梆子成為主流。
直隸新派以文為主,不尚武功,更少有山陜派那樣的特技表演,因此上演劇目多是唱功戲。直隸新派的興起,不僅奪得了京、津和廣大河北農村的演出陣地,而且也流行到東北三省的城鄉和山東省。
直隸新派發展之所以迅速,原因有四點。一是在演員隊伍方面,增加了女演員,改變男扮女裝的舊傳統,使舞臺藝術表演趨于自然、合理。二是新派在河北農村成長壯大,擁有廣泛的群眾基礎。它按照河北人民的欣賞習慣改造自己,吸取當地民間藝術營養,從而更加豐富自己,增強了生命力。三是在藝術上善于創新,打破以山陜為正宗的傳統觀念,徹底改造了老派梆子中的山陜韻味,完全由直隸語音取而代之,特別是在唱腔方面創造出許多膾炙人口的新腔,從而使河北梆子的獨特風格更加鮮明突出。四是演出劇目較為健康。
今天,在河北以及其他省市所流行的河北梆子,都是直隸新派的延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