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身邊有沒有這樣的人———出門就迷路,完全沒有方向感,指路的時候也只記得建筑物。不是忘了自己的車停在什么地方,就是不知左右方向,更有甚者找不著回家的路。這就是我們常說的“路癡”。
“路癡”是一個俚語,用來形容那些容易迷路或不擅長辨別方向的人。在路癡的眼中,一條路正著走和反著走是不同的,白天走和晚上走是不同的,人多的時候和人少的時候走是不同的,一年四季走都是不同的。乘坐交通工具的時候,公交車會坐反方向,滴滴打車找不到司機把車停在哪。在路癡的世界里,根本沒有“條條大路通羅馬”這回事兒,因為他們能認識一條路,能走到目的地就已經很不錯了。而且,走路從不抄近道,因為開辟新大陸的結果總是戰戰兢兢地原路返回。就好像路癡的我,入學一年多了,至今沒能在國培里面走明白,總是走很多彎路。路癡處于一種記不住路,基本上離了導航就路癡,甚至有了導航都能走錯路的狀態。
這些異于常人的表現并非是他們的大腦有認知障礙,而是天生難辨方向??茖W家發現,大腦認路需要三個工具:位置細胞,頭部方向細胞,網格細胞。
位置細胞,就是一組能夠記憶位置的細胞。每到一個新的地方,大腦的位置細胞就會被激活,通過視覺、聽覺、嗅覺等多種感官從周圍環境中獲得信息,大腦中位置細胞會把這些特征記錄下來,再把不同的特征信息和空間聯系起來,就形成了空間記憶,這就相當于在大腦里形成了空間地圖。
頭部方向細胞,就是用來感知方向,分析東南西北的細胞。頭朝向北方的時候,大腦的一組細胞就會興奮,轉向南方的時候,大腦的另一組細胞就會興奮,這些細胞幫助我們判斷方向。
網格細胞,是一組可以構建坐標系統的細胞,能夠計算起點和終點的距離。網格細胞和前面的細胞一起構建了大腦的一個綜合定位系統,相當于一個導航儀。
大腦中有了這三個工具,位置細胞確定地點,方向細胞給定方向,網格細胞計算距離,我們就可以去我們想去的地方了。
路癡這件事情是先天性的。由于他們大腦中的位置細胞和網格細胞沒有充分激活,空間想象和聯想能力比較弱,路癡的群體空間感比起平常人而言會較差。路癡的人沒辦法根據空間想象的潛質,將具體走過的、見到的道路與想象中的緊密結合起來,他們無法聯想出一個詳細的道路,無法分辨自身的位置、坐標、方位以及距離,常常是繞著繞著就把自身給繞暈了。假如比較嚴重的話,還會出現少見的“發展性地形迷失”病癥,形容那些天生導航能力極其有限,無法形成所謂的“認知地圖”的人。什么癥狀呢?———嚴重到在家都能迷路。
那為什么有的人是路癡,有的人是活地圖呢?研究表明,認路的能力是遺傳的,人類對于地點的識別能力符合人類生存發展需要,人類進化的過程中就保留了認路的基因。只不過有些人的基因表達比較弱,就成了我們所說的路癡。所以說跟我一樣的人,都是這方面基因比較弱。
既然我們知道大腦是怎么認路的,有沒有辦法拯救路癡呢?
其實,遺傳只影響了空間導航能力的部分表現,個體從誕生到現在,所接觸的環境都會塑造我們的認知和行為,空間導航能力也不例外。所以,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改善空間導航能力。
文化背景與語言體系:研究表明,使用地心參照體系的語言更容易形成非自我中心的空間表征(即用東西南北表述空間關系),這類個體往往擁有更好的空間能力。
訓練和可塑性:認路能力強的人,大腦的海馬體比較活躍,海馬體對于認路有很重要的作用。訓練的效果不僅僅表現在兒童期,成人期的地圖訓練依然效果顯著。倫敦出租車司機就是很好的例子。職業倫敦出租車司機需要基于地圖對整個倫敦市區的點和路、重要路標、道路名稱、街道網絡等進行深入的層級學習,而相比于正常人,他們表現出極強的導航能力,且大腦的海馬灰質體積都有所增加。想要增強導航能力,一定要記得多對自己進行地圖訓練,讓自己的大腦不斷接受豐富的刺激。
導航輔助設備使用:在科技發展的今天,雖然GPS導航系統讓我們的生活變得更便捷,但不可否認的是,習慣性對導航輔助設備的依賴會損害個體對空間知識的學習、獲取和空間記憶能力。所以,高德雖好,切莫依賴哦!
健康狀態:想要有好的導航能力,就要保持海馬結構和功能的良好,而這離不開一個健康的身體。因此,請保持良好的飲食習慣、充足的睡眠和運動,少抽煙少喝酒,讓自己的身體與精神清清爽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