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nav id="jfs8f"></nav>

      1. 《河北師大報》  
        上一期    下一期
        從科技到心理全景解析短視頻沉迷
           期次:第582期   作者:劉廈   查看:90   

        在這個快速發展的數字時代,短視頻應用如雨后春筍般涌現,從 TikTok到快手,從 Bilibili到YouTube+Shorts,它們以極高的效率占領了我們的空閑時間。然而,這些看似無害的娛樂工具背后,隱藏著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短視頻沉迷。而這些平臺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歸功于背后的個性化推薦算法。這些算法如何工作,又是如何深刻影響我們的日常生活和心理狀態,令人沉迷的呢?

        短視頻的獨特魅力

        短視頻應用之所以吸引人,主要在于其內容的高刺激性和低成本的使用門檻。用戶可以在極短的時間內接收到大量信息,這種快速的信息流動帶來的心理滿足感是其他媒介難以比擬的。根據使用目的的不同,短視頻的使用行為可以被劃分為“工具性使用”和“儀式性使用”。工具性使用指的是用戶為了獲取特定信息或完成某個任務而觀看短視頻,而儀式性使用則更多是出于習慣或尋求娛樂。

        個性化推薦算法:數字時代的“定制師”

        想象一下,你打開一個短視頻應用,系統立即展示了一系列精選內容,這些內容幾乎都是你感興趣的。這種巧妙的內容匹配背后,是個性化推薦算法的功勞。個性化推薦算法是短視頻平臺的核心技術之一,這些算法通過分析你的歷史行為數據———包括你觀看的視頻、你的點贊、分享和評論———精準地預測并推送你可能感興趣的內容。

        這種技術主要包括兩種方法:內容過濾和協同過濾。內容過濾關注視頻本身的屬性,比如視頻類型、使用的音樂、內容的風格等,然后將具有相似特征的內容推薦給相似的用戶。而協同過濾則更側重于用戶行為,它通過分析大量用戶的觀看習慣來找到口味相似的用戶群體,并將一部分用戶喜歡的內容推薦給其他相似口味的用戶。

        個性化推薦算法極大地簡化了用戶尋找感興趣內容的過程。你不再需要瀏覽無關緊要的視頻,大大節省了時間,這無疑提升了用戶體驗。然而,這種便利性也可能帶來依賴性,用戶可能逐漸失去探索新內容的興趣,從而限制了視野的擴展。

        隨著用戶不斷與平臺互動,算法通過收集反饋數據(如觀看時間、互動率等)不斷學習和優化,形成一個閉環:個性化推送-用戶反饋-數據積累-算法優化-更精準的個性化推送。這種不斷自我優化的過程使得算法越來越聰明,但也可能導致所謂的“過濾泡沫”現象,即用戶只被推薦與其既有偏好高度一致的內容,從而降低了內容的多樣性。

        心理陷阱:短視頻的快感與依賴

        研究顯示,頻繁接觸被算法精準推薦的內容可以刺激大腦中的腹側被蓋區(Ventral+Tegmental8Area,+VTA),這是與快感和獎勵相關的神經回路。長時間的刺激可能導致用戶產生渴望和上癮的心理狀態,在不知不覺中花費更多時間在短視頻平臺上。短視頻沉迷的形成與自動化加工系統的增強及控制化加工系統的減弱有關,這導致了認知控制的問題和強迫性使用行為。短視頻的個性化推薦算法和豐富的視覺及聽覺刺激使得用戶易于沉浸在視頻內容中,難以自拔,進而影響到心理健康和社交互動。

        誰更容易沉迷短視頻?

        短視頻沉迷的形成受多種因素影響,包括個性特質、認知控制的減弱、情緒調節問題等。例如,具有較低自我控制能力的用戶,或是在情緒低落時尋求即時滿足的用戶,更容易陷入短視頻的無盡循環中。此外,一些尋求社交認同感或經常感到無聊或壓力大的人,也可能通過觀看短視頻來逃避現實,從而更容易沉迷。這些心理特征與短視頻的高刺激性和即時反饋機制相結合,形成了一種強有力的心理誘導。

        長時間的短視頻沉迷不僅會導致注意力分散和時間管理能力下降,還可能影響用戶的學習和工作表現,甚至引發心理健康問題。研究表明,持續的高刺激輸入會影響大腦的神經化學反應,特別是在大腦的腹側被蓋區,這是與快感和動機強化密切相關的區域。

        如何防治短視頻沉迷?

        面對短視頻沉迷的問題,我們需要從多個角度出發,采取有效的預防和治理措施。技術層面,平臺可以優化算法,減少過度個性化的推薦,增加內容的多樣性。社會層面,可以通過教育和公共政策提高人們對短視頻沉迷的認識,尤其是在青少年中進行早期干預。心理層面,為易沉迷的用戶提供心理咨詢和行為療法,幫助他們建立健康的媒體使用習慣。

        個性化推薦算法無疑為短視頻平臺用戶提供了極大的便利,極大地豐富了他們的娛樂生活。然而,這些算法也可能帶來一系列挑戰,包括過度依賴、信息繭房的形成以及潛在的心理健康問題。因此,希望大家可以提高對于短視頻平臺背后技術及其潛在影響的認識,促進更為健康和負責任的媒體消費習慣。

        河北師范大學 版權所有    在線投稿 

        北京華文科教科技有限公司僅提供技術支持,圖文與本公司無關

        京ICP備12019430號-7

        本期已有6841次訪問,全刊已有14768219次訪問

        日日日日人人人夜夜夜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