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在先秦時期首次闡述了文與質的相互關系,君子作為儒家理想人格的典范,其內涵在不同思想家的理解中呈現出多樣性。孟子則將君子的德行定位于個人嚴格自律的基礎上,進一步擴展至對社會的服務與貢獻,也就是從修身到兼濟天下。孟子說:“古之人,得志,澤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見于世。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墨子則將一種回歸本真或者說是本質的態度表現了出來。墨子說:“君子戰雖有陣而勇為本焉,喪雖有禮而哀為本焉,士雖有學而行為本焉?!蓖瑫r,他主張“兼愛”,認為“愛人若愛其身”是一個品德端正的君子應該做到的事情。荀子對君子的理解強調了一種平和中庸的態度,認為君子應保持謙遜而不失自信,順應自然而不拘泥于形式,展現出一種從容自在的生活態度。他對君子是這樣進行表述的:“君子不傲,不隱,不瞽,謹順其身?!薄墩撜Z》中也有許多對君子人格以及評判標準的表述,比如說:“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等等??鬃釉凇墩撜Z·雍也》中首次明確提出了“文”與“質”的概念:若質超越文則顯粗獷,若文壓過質則顯虛飾。只有文質恰到好處,相得益彰,方可成就君子之風。
在古代,“文”與“紋”意義相通,主要指事物表面上顯現出的錯綜復雜的紋理和形象?!拔摹贝韽囊曈X感官直接感知到的外在形態,如人的外觀、衣著等給人的第一印象。它涉及對他人外貌的直觀感受,包括身材、裝飾等。不同的外在表現形式會在人內心喚起不同的情感反應。例如,人們天性愛美,傾向于對容貌端正、舉止優雅的人抱有喜愛和敬意;而對那些不修邊幅、言語粗俗的人則可能產生反感;對于處境悲慘、令人同情的人,內心則不免生出憐憫之情。簡言之,“文”通常指的是事物的外在表現,它能夠在人們心中激發出相應的情感共鳴?!百|”通常指的是事物獨有的內在屬性,往往關聯于其本質或實質。當人們在日常生活中提及或在文獻中遇見“質”,他們往往會不自覺地聯系到“質樸”、“本質”、“質料”等概念,這表明“質”所反映的是深藏于事物內部的根本特性。對于物品而言,“質”象征著未經雕飾的純粹狀態,類似于李白所描述的荷花,“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即未經人為加工的自然之美;而對人而言,“質”則指代了人與生俱來的本性,是靈魂未經外界熏陶前的純粹體現,既涵蓋了諸如善良、樸實等積極特質,也包括了邪惡、狡詐等消極方面。
儒家思想的精髓是“仁”,“仁”的含義即為愛人。在《學而篇第一》中,孔子提出實現“仁”的方式:“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強調了從個人做起,逐步擴展至對他人的關愛。“仁”是人內在質性的要求,源自人內心的自覺行為,而非外在強制??鬃诱J為,“仁”根植于家庭血緣關系之中,是一切德行的基礎。當人們自覺時,便會自我約束,遠離消極影響,追求君子的德行。
然而,僅有“仁”德并不足以成就君子。正如一塊玉石,未經雕琢時平凡無奇,只有經過精心打磨,才能顯現其美麗。人的美好品質,如莊重、寬容、誠實、勤勉和仁慈,雖為美德,但若無適當的引導和規范,可能顯得笨拙,甚至產生反效果??傊叭省笔侨寮宜枷氲暮诵?,是內在自覺的體現,也是社會和諧與友愛的基礎?!百|”的內在本質需要“文”的外在引導,這種引導主要通過禮樂來實現??鬃訒r代背景中,禮樂制度已經衰敗,孔子提倡恢復周朝的禮制?!岸Y”最初指的是用于宗教儀式的器物,后來發展成為一套大家公認的行為規范,要求人的行為要莊重大方?!翱思簭投Y”意味著君子應通過外在的修養來完善自己。正如孔子所說:“君子不可以不學見人,不可以不飾,不飾無貌,無貌不敬,不敬無禮,無禮不立”,一個人若無“禮”則難以立足,而“禮”的核心是“敬”,“敬”的外在體現是儀容,儀容則通過修飾來展現,因此,“禮”與“文”密不可分。同時,也不能忽視“樂”的熏陶,孔子說:“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意味著通過學習詩歌,培養禮儀,接受音樂教育,這些都是“文”的范疇。禮樂對人有約束作用,教育人們分辨是非、了解待人接物的道理,以及自我修養的原則。理想的君子應具備文質彬彬、內外兼修的品格。因為如果只有外在的文采而缺乏內在的本質,則顯得輕?。环粗?,如果只注重本質而忽略外在修養,則顯得粗俗。
孔子不僅倡導文質兼備,對于“文”的具體表現亦有所闡述。文章的辭藻和結構同等關鍵,若忽略辭藻,文章可能變得枯燥難懂;若不重結構,則文章可能雜亂無章。文與質相互依存,相互促進,共同服務于文章的表達??鬃拥倪@種觀點體現了他的中庸之道,認為文與質作為對立統一的兩面,既要各自適度,又要和諧統一,達成平衡。
孔子提倡的中庸之道,是其哲學思想的核心之一。他視中庸為至高無上的美德,主張在處理事務時,既不過分也不不足,要恰到好處??鬃诱J為,“仁”與“禮”是與中庸緊密相連的?!岸Y”是用來規范行為,使之適中的。《禮記·仲尼燕居》中提到:“禮乎禮,夫禮所以制中也?!闭嬲木樱纫腥蕫壑?,也要遵循禮儀規范,以仁愛之心踐行禮儀,便是中庸之道的體現。在《中庸章句》中,孔子進一步闡釋了中庸的含義:“不偏之謂中,不易之謂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边@表明,孔子主張在文與質、仁與禮之間尋求平衡,既不偏頗也不固執,體現了中庸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