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nav id="jfs8f"></nav>

      1. 《河北師大報》  
        上一期    下一期
        鐵花映盛世:打鐵花藝術的傳承與現代綻放
           期次:第592期   作者:馮雅雪   查看:706   

        打鐵花是一種流傳千年的傳統民間藝術,表演者將熔融的鐵水拋向空中,鐵水在剎那間迸發出燦爛的火花。這項藝術形式起源于春秋戰國時期,并被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打鐵花的表演充滿儀式感,搭建花棚、設彩和擊花三個環節,以及舞龍隊參與,形成“龍穿花”的壯觀場面。為了保護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打鐵花已經被列入河南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打鐵花是一種流傳于中國河南省和山西省等地區的傳統民間煙火技藝,已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這種藝術形式起源于春秋戰國時期,至明清時期達到鼎盛,擁有超過千年的悠久歷史。在表演中,藝術家們會使用特制的工具將高達千度的熔融鐵水拋向空中或柳枝搭建的花棚上,鐵水在剎那間迸發出燦爛的火花,仿佛鐵樹開花一般。與此同時,輔以煙花和鞭炮的燃放,共同營造了一幅震撼人心且極具視覺沖擊力的夜空美景。

        打鐵花,這項源遠流長的傳統民間藝術,其根源可追溯至春秋戰國時期,起初是工匠們在新年伊始為祈求神靈庇護而舉行的祭祀活動,與當時的冶鐵技術和民間宗教信仰緊密相連。每年年初,工匠們會搭建花棚和神棚,舉行莊重的祭祀儀式,祈求全年的平安與繁榮。道士們也會參與其中,為工匠們提供場地或物資支持,共同推動了打鐵花活動的流行。這一活動不僅是行業實力的展示,也寓意著吉祥和興旺,通過“花”與“發”的諧音,象征著事業的繁榮發展。

        起源于北宋的確山鐵花,在明清時期達到鼎盛。最初,它是道士們祈福消災、驅邪保安的宗教儀式,也是工匠們春節開業時與道士共同祭祀太上老君的重要活動。隨著時間的推移,打鐵花逐漸從宗教儀式擴展到更多的世俗慶典中,如還愿、升遷、婚禮、高中、建房等喜慶場合。民國時期,由于戰亂和自然災害,確山鐵花一度瀕臨失傳。新中國成立后,直到1988年,楊建軍通過對這一技藝的挖掘、整理和創新,使得確山鐵花再次煥發出新的活力。在當代,打鐵花被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楊建軍在2002年自籌資金組建了確山鐵花隊,致力于傳承和保護這一千年絕技。該隊伍在多個文化廟會上的表演贏得了金獎和特別金獎,并在央視春晚上亮相,使確山鐵花聞名全國。

        打鐵花的表演包括搭建花棚、設彩和擊花三個環節,通常還會有舞龍隊參與,形成“龍穿花”的壯觀場面。這一傳承千年的民間焰火,以其獨特的表演風格和高超的技藝要求,展現了打鐵花的真正魅力。它不僅是一場視覺的盛宴,更是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體現了勞動人民對生活的熱愛和對未來的美好憧憬,展現了工匠精神和民族智慧。盡管現代社會的發展給打鐵花的傳承帶來了挑戰,但通過一系列的保護和傳承措施,這一古老的藝術形式得以保存,并在現代社會中繼續閃耀著光芒。

        打鐵花,這項流傳千年的民間藝術,以其獨特的魅力在夜空中綻放出金色的璀璨。它不僅是一種視覺藝術的展現,更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傳承。在春節、元宵等傳統節日里,打鐵花以其獨有的方式,為人們帶來新年的祝福和希望。表演前的準備工作充滿儀式感。藝人們在空曠的場地中搭建起一座高達數米的雙層花棚,棚頂覆蓋著新鮮的柳枝,這些柳枝上綁滿了五彩斑斕的煙花和鞭炮,等待著被點燃的那一刻。在花棚旁邊,一座熔爐被點燃,爐火熊熊,生鐵在其中熔化,化為滾燙的鐵汁,這是打鐵花表演的關鍵。表演者們身著特制的防護服,頭戴反扣的葫蘆瓢,以保護自身免受高溫鐵水的傷害。他們手持兩根特制的花棒,一根裝滿鐵汁,另一根為空,上身赤裸,展示著他們的勇氣和對這項藝術的尊重。在表演開始的信號發出后,他們迅速地在熔爐與花棚間穿梭,每一次的擊打都是對力量和技巧的極致考驗。隨著下棒猛擊上棒,鐵汁沖向高空,在夜空中綻放出一朵朵金色的火花,如同流星劃過天際,點亮了夜空,也點燃了棚上的煙花鞭炮,營造出一場視覺和聽覺的雙重盛宴。

        打鐵花的每一次表演都是對藝人技藝的極致挑戰,他們在高溫和危險中舞動,精準地控制著每一棒的力度和角度,確保鐵花的高度和散開的程度,同時也要確保自己和觀眾的安全。這是一種對傳統工藝的尊重,也是對自身技藝的自信。隨著鐵花的綻放,觀眾的歡呼聲和掌聲此起彼伏,共同見證這一傳統藝術的傳承與發揚,感受著這份獨屬于中華民族的浪漫與激情。

        這項傳承千年的民間藝術,不僅是一種視覺盛宴,更是中華民族文化寶庫中的瑰寶。打鐵花的表演氣勢磅礴,場面宏大,不僅展示了鐵匠們精湛的技藝,還體現了他們勇敢無畏的精神。打鐵花的傳承價值在于它涵容了文化、商貿習俗、民間工藝等多種文化元素,豐富了中華民族的民間藝術寶庫。打鐵花還具有符號價值,通過“鐵花”與“發”的諧音,寓意著祈福禳災、祈福求財的愿望。百姓通過打鐵花祈盼來年風調雨順、五谷豐登、國泰民安、富貴吉祥。為了保護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打鐵花已經被列入河南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并有專門的保護單位負責其傳承和保護工作。

        打鐵花的傳承和發展,也面臨著新的機遇和挑戰。隨著社會的發展和科技的進步,傳統的打鐵花技藝需要與現代元素相結合,以吸引更多的年輕一代參與其中。同時,也需要在保護和傳承的基礎上,探索打鐵花的創新發展之路,使其在新時代煥發出新的活力。通過各種文化活動和節慶表演,打鐵花正在成為連接過去與未來的文化橋梁,讓更多的人了解和欣賞這一傳統藝術的獨特魅力。

        河北師范大學 版權所有    在線投稿 

        北京華文科教科技有限公司僅提供技術支持,圖文與本公司無關

        京ICP備12019430號-7

        本期已有6628次訪問,全刊已有14766996次訪問

        日日日日人人人夜夜夜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