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nav id="jfs8f"></nav>

      1. 《河北師大報》  
        上一期    下一期
        壓力,不只是累:一場關于大腦與青春的對話
           期次:第603期   作者:劉  廈   查看:34   

        大學生壓力來源及其應對方法,包括運動、正念、社會支持、制定合理作息和膳食、建立明確計劃、分階段學習等,以及壓力造成的腦神經損傷的修復方法。學生們應學會覺察傷痕,自我縫補,接納脆弱,保持內心的穩定島嶼。

        在每一個凌晨還亮著臺燈的宿舍,在考場外沉默低頭的背影中,在心跳與呼吸交織的失眠之夜,壓力早已悄然進入了大學生的日常。它不聲不響,卻深刻改變;它無影無形,卻實實在在地影響著我們的身體、情緒與大腦。

        科學的光芒正在照亮這些無聲的重壓。從神經系統的損傷,到行為與情緒的調節,再到修復的希望與路徑,關于“壓力”的認知,正從模糊走向清晰。

        沉默的侵蝕:壓力對大腦神經的損傷

        壓力不僅僅是情緒上的煩躁與緊張,它的“攻擊”首先作用于大腦———這個主導記憶、思維與情感的中樞系統。神經科學研究表明,當個體長期處于慢性應激狀態中,下丘腦-垂體-腎上腺軸(HPA軸)被持續激活,釋放大量的皮質醇激素。這種激素雖在短期內幫助應對挑戰,但高水平的皮質醇長期作用則會造成神經結構性損傷。

        首當其沖的是海馬體,這一負責記憶形成與整合的重要腦區。長期高壓會導致海馬體神經元樹突萎縮、突觸減少,最終影響信息的編碼與回憶。這也解釋了為何許多同學在高度緊張時常常感到記憶力下降、注意力難以集中。

        前額葉皮層,這一調控計劃、判斷、情緒的“指揮中樞”,在長期壓力下會出現灰質減少,導致情緒波動、決策能力受損。與此同時,扁桃體———大腦中感知威脅與恐懼的核心結構———則因壓力而“過度激活”,放大對外界刺激的負面感知,使個體更易陷入焦慮、煩躁與敵意。

        尤其值得關注的是,大學階段處于大腦發育的重要“可塑期”。神經系統尚未完全定型,其結構連接正在優化,此時若遭遇持續高壓,則極可能影響成年后的情緒穩定性與認知功能,為后續心理障礙埋下風險。

        從對抗到調節:科學減壓的路徑選擇

        雖然壓力可能傷害大腦,但人類并非無能為力。研究早已證實,借助科學方法與積極策略,我們完全可以將壓力從“敵人”變為“信使”,從神經毒素變為成長推力。

        規律的有氧運動,如晨跑、快走、騎行等,不僅提升身體素質,更能調節神經激素水平,促進腦源性神經營養因子(BDNF)的釋放,保護海馬體免受損傷。運動時分泌的多巴胺與內啡肽,則能緩解焦慮、提升幸福感,真正實現“身心共振”的療愈。

        所謂正念,是指對當下狀態的覺知與接納。哈佛大學研究指出,8周的正念練習可顯著增強前額葉厚度,減少扁桃體體積,從而提升情緒調節力。在河北師范大學心理中心的正念小組中,許多同學通過每日十分鐘的安靜呼吸練習,找回了內心的秩序感。

        心理學家Cohen等人發現,良好的社會支持系統能有效減緩HPA軸的激活水平,從而緩解壓力反應。朋輩輔導、朋友傾聽、師長支持,都是對抗孤獨、釋放壓力的重要方式。“我在你身邊”,是應對心理危機時最動人的回應。

        制定合理作息、保持營養飲食、建立明確計劃、分階段學習,都是減壓過程中的“日常修煉”。番茄工作法、時間管理表、小目標獎勵機制,雖簡單卻有效??茖W指出,外部秩序感的建立,有助于增強大腦對不確定性的容忍度。

        修復之路:補救壓力造成的腦神經損傷

        當壓力已然造成影響,我們是否還有挽救的可能?答案是:只要尚有連接存在,大腦就永遠不會“宣判終結”。

        大腦神經元具備重新生長與連接的能力。規律運動可激活海馬體神經生成,認知訓練可促進突觸重構。例如記憶力練習、數獨游戲、注意力集中訓練,能在損傷區域旁建立“替代路徑”。

        認知行為療法(CBT)通過重構負性思維模式,改變個體對壓力源的解釋方式,提升情緒復原力。正念練習則增強情緒識別與接納能力。腦電圖研究表明,兩者均可提升前額葉活躍度,改善功能連接,從而恢復受損系統的調控能力。

        DHA、B族維生素、鎂、鋅等微量元素對神經傳導與膜穩定性至關重要。科學膳食不僅是身體的滋養,更是神經修復的“建材庫”。同時,優質睡眠是神經系統“夜間自檢”的前提。研究指出,深度睡眠期大腦會主動清除代謝廢物、整合白天信息,為神經再生提供最佳窗口。

        在河北師范大學,向陽花心理健康指導服務中心已幫助許多同學在挫折中獲得鼓勵與陪伴。正如一位參與者所寫:“我以為自己被困在壓力的山谷里,后來才發現,有很多人已經在山腳點起了燈”。與壓力共處,以復原為名

        壓力,是一種現代生活的“新常態”。我們無法將它驅逐出生活,但可以學習與它和平共處。我們要學會覺察傷痕,也要學會自我縫補;要接納脆弱,也要有點亮自愈的能力。

        愿每一位河北師大的學子,在奮斗與期盼之中,照顧好自己的神經系統,守住內心的穩定島嶼。讓我們在壓力之下,仍能保持溫柔而有力的心跳,走出屬于自己的堅韌之路。

        河北師范大學 版權所有    在線投稿 

        北京華文科教科技有限公司僅提供技術支持,圖文與本公司無關

        京ICP備12019430號-7

        本期已有8605次訪問,全刊已有14772495次訪問

        日日日日人人人夜夜夜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