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師范大學生態學科1986年成立,2011年獲批博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是河北省“雙一流”重點建設學科和河北省重點學科。學位點建設有細胞生物學國家重點學科(與生物學科共建)、分子細胞生物學教育部重點實驗室(與生物學科共建)、生態學博士后科研流動站、國家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河北省動物生理生化與分子生物學重點實驗室、河北省生態環境協同創新中心等國家與省級科研教學平臺,緊密圍繞生態系統及系統內不同層次和要素的作用關系開展科學研究,重點服務國家重大戰略和區域經濟和社會發展需求,在雄安新區與京津冀生態環境建設、動植物生長發育過程的分子調控機制與生態適應以及生物多樣性與資源保護利用等領域形成了明顯的優勢和特色。在全國第四、五輪學科評估中生態學科為B檔;在全國第三輪學科評估中排名前20%(23/122,第19名)。以生態學科為主要支撐的植物學與動物學 2017年進入 ESI全球學科排名前1%并保持至今,部分研究成果支撐工程學科2023年度首次進入ESI全球前1%。
生態學科現有教師44人,其中博士生導師6人,碩士生導師33人,博士學位教師比例100%;包括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教育部科學技術委員會學部委員、國家教育部生物科學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等國家級及省部級人才15人次;擔任國際蜱螨學大會執行理事、國際系統與應用蜱螨學會理事等14人次。2021年,生態學教師團隊入選教育部“全國高校黃大年式教師團隊”;2023年孫大業院士和劉敬澤教授牽頭完成的研究生教學改革成果獲國家級教學成果二等獎,這是我省首次、唯一獲得該獎項。近五年學科承擔國家重點研發計劃(牽頭單位、首席科學家)、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科技部國際合作項目等137項;到位經費4714萬元,發表學術論文279篇,其中在Envi-ronment;International、Plant;Cell;En-vironment、Science(e-Letter)等發表 SCI論文218篇;出版學術專著、教材和教學參考書9部;申請和授權發明專利10件;獲省部級科技獎勵7項,包括河北省自然科學二等獎1項、河北省自然科學三等獎2項。
學科把社會服務貢獻作為學科建設的重要內容,發揮學科特點優勢,服務國家戰略、主體功能區和地方社會經濟發展需求:(1)服務國家戰略和主體功能區:重點以雄安新區、京津冀和太行山區生態建設為目標,研究雄安新區與周邊區域間的生態影響機制和關鍵生態風險,明確生態安全格局維護的關鍵過程和區域,為雄安新區、京津冀生態建設和生態安全提供科技支撐。(2)服務河北省生態環境保護和自然保護區建設:重點以河北省生物多樣性保護和自然保護區建設與資源可持續利用為目標,研究河北承德、張家口等地生物多樣性現狀、分布格局、關鍵生物類群對生態環境變化的響應、保護對策以及生物資源的可持續利用等,為河北省5個國家級保護區、8個省級自然保護區建設和功能提升提供科學依據。(3)服務現代農業和水產養殖業:重點以水生動物生態養殖模式構建、高效復合飼料研發以及水體生態系統優化為目標,研究水生養殖動物發育與生殖、能量代謝與生態適應、優質種質資源發掘與高效復合飼料開發以及養殖水體污染防控關鍵技術。(4)服務河北省鄉村振興:重點以食用菌新品種培育、生態條件和栽培技術推廣為目標,發掘食用菌資源,研發產業化關鍵技術,構建產業化技術體系,為河北省山區鄉村振興提供科技支撐和技術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