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博會熱潮:科技賦能文化的新引擎
2025年5月22日,第二十一屆中國(深圳)國際文化產業博覽交易會在深圳國際會展中心開幕。作為我國文化產業領域最具影響力的展會之一,本屆文博會聚焦“科技賦能文化、文化反哺科技”主題,集中展示文化與前沿科技融合發展的最新趨勢。
其中最引發關注的是,組委會宣布將于今年12月舉辦全球首場人形機器人格斗賽“機甲拳王”。這一跨界賽事被譽為“將AI從實驗室推上擂臺”的突破之舉,成為科技與體育融合的標志性事件。
本屆文博會首次設立“人工智能展區”,匯集了包括優必選、曠視科技、科大訊飛在內的60多家知名AI企業,涵蓋機器人、無人機、智能眼鏡等前沿產品。觀眾不僅能親身體驗各類AI互動項目,還能深入了解人工智能如何重塑文化創意表達方式。
在現場,裸眼3D、AI語音導覽、虛擬換裝等“黑科技”與傳統文化深度融合:觀眾可在虛擬空間穿越千年壁畫,亦能“穿上”古代服飾進行互動拍照。這些沉浸式體驗打破了傳統文化傳播的邊界,讓文化在科技的賦能下煥發新的生命力。
對文化從業者而言,文博會是創意交流的前沿平臺;對公眾特別是青年學子而言,則是一次“零距離”的科技文化教育體驗。從視覺震撼到思想啟發,“科技+文化”的理念在此真正落地、生根。
拳力覺醒:人形機器人掀起體育革新“機甲拳王”的最大亮點在于———它不僅是一場格斗賽事,更是對體育邊界的一次技術挑戰。與傳統“笨重機械”印象不同,參賽人形機器人擁有接近成年男性的體型,具備揮拳、閃避等高動態能力,模擬出近似人類的動作邏輯和反應機制,極大增強了賽事觀賞性。
比賽采用“俱樂部制+開源平臺”的模式,鼓勵參賽團隊根據開源代碼自主訓練機器人、優化算法、設計戰術腳本。這使得每臺機器人都展現出獨特風格,不僅比拼硬件性能,更考驗智能水平和團隊策略。
此外,大會還將推出同名競技綜藝節目,深入記錄研發與訓練全過程,使科技成果從幕后走向臺前。這種“技術+娛樂”的傳播路徑,有望催生全球影響力的機器人文化IP,助推人形機器人競技成為新興體育項目。
除“機甲拳王”外,杭州舉辦的CMG機器人格斗賽也展現了人形機器人在動態控制、重心協調等方面的新突破。而在更廣闊的“科技+體育”實踐中,浙江省青少年科技運動會、AI運動衣、5G賽事直播等創新舉措也不斷涌現,顯示出科技正全面重構體育產業生態。
體育,已不再是單一的體能比拼,更成為融合工程知識、算法思維與文化審美的綜合競技場。這對師生而言,不僅是一次視覺盛宴,更是跨學科教育理念的鮮活注解。
技術“出圈”:機器人如何走進文化語境
“機甲拳王”不僅是一場科技硬核比拼,更是人形機器人走向文化舞臺的轉折點。在此過程中,機器人從冷冰冰的技術符號,逐漸被賦予人格化、審美化、娛樂化的形象,走進了大眾視野。
在2025年北京半程馬拉松中,研發團隊“天工”派出人形機器人與人類選手同場競速,盡管其速度尚不及人類,卻憑借穩定性和環境適應力引發熱議。另一邊,“索菲亞”式的類人機器人頻頻現身全球舞臺,成為文化傳播的 AI符號,帶動社會對“人機共處”議題的思考。
產業方面,優必選與一汽大眾共建的“超級無人工廠”已經實現人形機器人在生產線的部分替代,展示出機器人在實際應用中的巨大潛力。
技術進入公眾視野,不再僅僅是功能展示,更是一次文化“情感外化”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傳播學、設計學、心理學等人文學科成為技術應用不可或缺的支撐力量。
這一趨勢啟示我們:高校不僅要培養具備技術能力的工程人才,更要培育能理解人性、善于表達的“科技敘事者”。推動人工智能與人文學科的對話,正是高校創新教育的關鍵路徑。
未來已來:從高校視角看科技文化融合
從“機甲拳王”到AI教學輔助、再到機器人角色演繹課堂,科技文化融合正逐步改變教育圖景。
未來,心理學課程能否借助人形機器人進行社交互動訓練?美術課堂是否可以運用AI機器人參與創作?歷史教學中,機器人是否能還原重大歷史場景進行沉浸演繹?這一切都不再是幻想,而是近在咫尺的現實可能。
高校應積極推動“產學研用”深度融合,鼓勵師生參與人工智能真實項目研發,尤其是面向教育、康復、文化傳播等人文場景的機器人應用創新。這不僅提升學生綜合能力,也讓技術充滿人文溫度。
最終,科技文化融合的圖景,將在政策引導、產業推動、教育響應與公眾參與中不斷拓展。河北師范大學也應以“交叉創新、育人為本”為引擎,在AI+教育、科技+文化的時代洪流中,培養一批既懂技術也懂人文的復合型人才。
站在時代的風口,未來已來。我們既是見證者,更是參與者與創造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