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歲月的長河中,有這樣一部作品,以其獨特的魅力閃耀著人性的光輝,這就是楊絳先生的《我們仨》。這部作品以其真摯的情感、細膩的筆觸和深刻的人生哲理,深深打動了無數讀者的心。
楊絳,原名楊季康,江蘇無錫人,中國現代文學史上一位極具影響力的作家、翻譯家和學者。她出身于一個知識分子家庭,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培養了深厚的文化底蘊?!段覀冐怼肥撬砟甑拇碜?,這部作品以她與丈夫錢鐘書、女兒錢瑗一家三口的生活為藍本,講述了一個關于親情、愛情與人生哲理的動人故事。
書中,楊絳用簡潔、樸實的語言,勾勒出一個真實而感人的家庭畫卷。她與錢鐘書的愛情故事,是這部作品中最動人的篇章之一。在那個動蕩的年代,他們相互扶持,共同度過了無數艱難的時光。錢鐘書在生活上雖有些笨手笨腳,但楊絳總是以溫柔和包容對待他,一句“不要緊,我會洗”“不要緊,我會修”,給予了他無盡的支持與安慰。這種相互扶持的關系,不僅讓他們的生活充滿愛意,也讓他們在困境中找到了心靈的依靠。正如楊絳所感慨的那樣:“從今以后,只有死別,再無生離?!边@句話道出了他們之間深厚的情感和堅定的承諾。
楊絳與女兒錢瑗之間的感情同樣深厚。錢瑗從小懂事、肯受委屈,也肯為大人著想。在楊絳的眼中,女兒不僅是她的驕傲,更是她一生中最溫暖的依靠。錢瑗乖巧懂事,常常陪伴在母親身旁,她的孝順令楊絳倍感欣慰。她不僅關心母親的生活,還關心父親的健康,甚至在父親生病時,還會為他縫制睡衣,剝好糖紙。這種母女之間的默契與溫情,讓他們的家庭充滿了愛與溫暖。
然而,命運的無常卻給這個家庭帶來了沉重的打擊。1997年春,女兒錢瑗因患脊椎癌病逝,這對楊絳來說無疑是沉重的打擊,白發人送黑發人的痛苦難以言表。但楊絳沒有沉淪,而是選擇堅強面對。她繼續為丈夫讀文章,整理遺稿,翻譯柏拉圖的《斐多篇》,用熱愛的事業對抗痛苦。一年后,錢鐘書也與世長辭,楊絳在失去至親的痛苦中,依然堅持寫作,用文字記錄下這段悲痛而深刻的人生歷程。
楊絳和錢鐘書將名氣、地位、財富視為身外之物。他們不追求物質,蝸居在年久失修的儲藏室,卻在這樣的環境中完成了《管錐編》初稿和《堂·吉訶德》的翻譯。他們不渴望名聲,即使因《圍城》而成名,也選擇遠離喧囂,專注于做學問。他們這一生低調、樸素、淡泊名利。楊絳在書中說:“人間不會有單純的快樂,快樂總夾雜著煩惱和憂患?!边@句話道出了她對生活的深刻理解。1935年,楊絳與錢鐘書新婚不久前往英國留學,因費用問題只能當旁聽生,但她選擇按自己的課程表在圖書館讀書,最終收獲頗豐。女兒出生后,因戰事他們回國,居無定所、四處奔波,生活艱難。然而,他們從未抱怨,而是用樂觀的態度面對生活。他們一起逛公園、動物園,觀察食客“看戲”,分開時記錄所見所聞,日子有滋有味。即使陷入低谷,他們也樂觀從容,正如豐子愷所言:“既然無處可逃,不如喜悅;既然沒有凈土,不如靜心;既然沒有如愿,不如釋然?!比嘶钜皇?,難免遇到挫折,決定生活狀態的不是環境,而是心境。
歷經坎坷后,“我們仨”在 1977年搬進了寬敞舒適的三河里寓所。他們各據一書桌,專注讀書工作,閑暇時散步聊天,日子溫馨。然而,命運無常,1994年錢鐘書患上膀胱癌、右腎萎縮壞死,1995年錢瑗被查出肺癌晚期。楊絳強忍悲痛,白天為丈夫送飯,晚上陪伴女兒,在兩家醫院間奔波。盡管竭盡全力,卻仍留不住他們的生命。1997年錢瑗離世,一年后錢鐘書也與世長辭。面對突如其來的厄運,楊絳表現出異常的堅強,她用寫作和整理遺稿來對抗痛苦,不讓自己沉淪。她以坦然的心態面對無常,在歲月中堅守,展現出了強大的內心和對生活的熱愛。
在楊絳先生的家庭中,父母的童心成為了孩子最好的玩具。錢鐘書絕對是那個能給女兒帶來無限快樂的父親。阿瑗小時候,鐘書會用墨筆在她臉上畫胡子、在肚皮上畫鬼臉,還編綽號“戲弄”女兒。每天臨睡前,他在女兒被窩里埋“地雷”,大大小小的玩具、鏡子、刷子甚至硯臺和毛筆,等著女兒驚叫后得意大笑。在這樣的家庭氛圍下,阿瑗也會和媽媽聯成一伙笑爸爸是色盲,有時夫婦倆又會笑女兒是學究、笨蛋、傻瓜。正如書中所說,有趣的父母才是孩子一生最好的“玩具”。
在這種充滿歡笑和戲弄的家庭氛圍中長大的孩子,和父母既是玩伴,也是知己。每逢鐘書去外地出差,他只囑咐阿瑗好好照顧媽媽,而錢瑗也總是很負責地答應下來。即使工作再忙,她都會趕回家,為睡眠淺的媽媽縫制睡衣,為愛吃糖的爸爸剝好糖紙。每逢爸爸因病請假,錢瑗又跑去安慰爸爸:“提勒提勒耳朵,胡嚕胡嚕毛,我們的爸爸嚇不著?!庇腥さ母改?,會用充滿笑聲的童年,為孩子的一生鋪上溫暖底色。而有趣的孩子,也會用一輩子的童真,回饋于這個家庭。這樣的家,實在純凈,這樣的“玩具”,最浪漫也最溫馨。
《我們仨》不僅是一部家庭回憶錄,更是一部關于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它告訴我們,無論時代如何變遷,家庭永遠是最溫暖的港灣。楊絳用她的一生,詮釋了什么是真正的幸福,什么是無悔的人生。她的文字樸實無華,卻充滿了力量,讓人在閱讀中感受到生命的厚重與美好。正如楊絳所說:“人生的意義不在于長短,而在于是否活得充實?!薄段覀冐怼凡粌H記錄了楊絳一家的生活點滴,更傳遞了她對家庭、對愛情、對人生的深刻感悟,成為一代又一代讀者心靈的慰藉與啟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