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完整的教學設計包括教學分析、教學過程、學習評價和教學反思四個部分。看似簡單的教學設計,要想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需要我們反復打磨。核心素養要求下的教學設計要以單元為統領,堅持素養線、情境線、任務線、活動線、評價線、作業線的六線合一。
新的課程標準為我們勾勒了活動型學科課程的美景,而核心素養引領下的政治課堂是活動型課堂,通過活動促進學生深度學習的發生。作為政治教師,我們要轉變觀念,不斷反思、研究,無論是從情境的選擇,議題的提出,還是任務與問題的優化,都要精心琢磨,提高有效活動的設計能力。
一、教材把握整體化,堅持頂層設計
在日常的教學活動中,我們往往習慣以框題為切入點,缺乏對教材的整體把控,這樣容易把有聯系的知識變得乏味,核心素養無處依托,學生學習沒有了內在的邏輯性,學習也沒了興趣。所以,我們在教學設計時要遵循由整體到部分再到整體的過程,即從整體上把握教材,進行不同主題的分類,然后把同一主線的知識重新整合。
例如,高中思想政治必修四“哲學與文化”第三單元,教師要將其看作有機整體,以文化發展為主線,文化強國為目標,明確文化的縱向發展就是繼承和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文化的橫向發展就是不斷進行文化交流,吸收借鑒外來文化的有益成果,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發展道路。通過整體把控,讓學生深刻認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發展,增強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從而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的全面提升。
二、情境選擇生活化,堅持議題教學
政治學科的課程標準要求進行議題式教學設計、打造活動型課堂。議題式教學中,情境的作用是不可忽視的,它可以促進學生把碎片化的知識通過情境進行重組。因此,我們在情境選擇時要注意體現時代性、生活性、本土性的特點。教學設計要融入學生可感的、真實的生活情景之中,以此強化學生學習體驗,促進其深度學習。
例如,“哲學與文化”第二單元有三個課時講述了馬克思主義哲學的人生觀價值觀,內容緊密聯系,層層遞進。基于此,在本部分知識的教學實踐中教師就可以圍繞主線進行大單元教學設計,以“華為遙遙領先”為總議題,結合學生生活經驗創設真實教學情境。通過展現“遙遙領先”的黑科技,讓學生感悟華為的發展和其中蘊含的經濟、政治和文化要素。通過對比“遙遙領先”的搶購潮和蘋果店面的冷清,討論背后的深層次原因。通過非凡華為何以引領時代的真實數據為情境,從中感悟價值創造與實現。當學生在這樣的情境中不斷思考時,將提升學生學習的體驗性、主動性。
三、任務活動多樣化,堅持問題導向
雖然當前高中政治課堂越來越關注學生主體作用的發揮,但是教師在活動設計時形式較為單一,每個教學環節似乎都變成了討論,久而久之,形式化嚴重,容易造成低效甚至無效的課堂教學效果。因此,在教學設計中要堅持任務引領和問題鏈設置,讓學生在資料搜集、自主思考、合作探究、問題辨析、主題辯論等多種形式中完成學習活動,還要充分利用智慧課堂的互動功能,改變學生的課堂觀念,在主動學習中獲得自信和成就感,在問題解決中深化理論認識和實踐能力。
以必修四第二單元“價值判斷與價值選擇”教學為例。本課時以“華為遙遙領先”為情境,通過學生搜集華為發展的相關資料,提出與本節課知識相關的問題,加深對知識的了解;通過設計調查活動。根據小組討論繪制華為的銷量圖,預測未來的發展方向,明確價值判斷與價值選擇的標準。最后小組合作為華為新機拍攝一段宣傳視頻,深化對華為發展與所學知識的內在聯系。以上任務設置包含課前預習、課中探索和課后的持續合作,從而搭建起學生知識認知與素養目標之間的橋梁和紐帶。
四、學習評價多元化,優化作業設計
雖然當前的理論都在強調學習評價的多元化,但是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并沒有真正地做到,教學效果也就大打折扣。因此,作為教師需要把評價活動嵌入教學活動的全過程。教師可以通過學生自評、互評、師評、PAD平臺評等多種形式進行,而且要注意每種評價方式的內容要客觀全面,評價也要貫穿到課前、課中和課后各個環節。
作業設計可以分為兩個部分:一是常規作業,二是拓展作業。常規作業要運用智慧課堂的作業功能,注意習題的分層。拓展作業要體現課堂活動的延伸性,體現核心素養。從時效性來說,可以是長作業也可以是短作業;從主體來說,可以是自主也可以是小組合作完成;從形式上來說,可以是靜態的也可以是動態的。
李丹婷:2012年畢業于河北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專業,碩士研究生,中學一級教師,保定市學術技術帶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