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nav id="jfs8f"></nav>

      1. 《河北師大報》  
        上一期    下一期
        在弘揚教育家精神的潮流中溯源———我們為什么如此熱愛當老師?
           期次:第605期   作者:趙  鋒   查看:6   

        作者是一名從河北師范大學畢業的教師,分享了為何選擇從事教育職業的三種原因:師范大學的精神氣質與文化力量、師范教育的特質以及人師的教育影響。他遇到了很多好老師,受到他們的影響,認同教師角色并熱愛教師崗位。

        題記:師大七年,是師大給一個人的七年;七年師大,是一個人一生的師大。

        當了老師:一種集體行動

        我作為剛剛博士畢業、入職高校的一名教師,從一名教育者的角度出發,在思考與感悟教育家精神的過程中,我不時地叩問自己:為什么毫不猶豫地選擇了這個職業?從教育人的想法到底是什么時候開始的呢?萌發這種動念的源頭在哪里?

        思來想去,應該就是:在河北師大的七年。

        說來也怪,我發覺自己師大的同學基本上都成了“教育”中人,十之八九最終都走上了教師或相關職業的崗位。要知道,包括我在內的我們中的很多人并非師范專業出身。具體來說,第一,非師范專業的學生也傾向于從事教師職業。我于2010年入學河北師范大學,就讀于旅游系的旅游管理本科專業,是典型的非師范類專業。經過四年時光的洗禮與文化的濡染,我們都表現出較為鮮明的“師范”色彩,很多同學上學期間熱衷于考教師資格證,畢業后考教師崗位,至今全班三十多人,有將近一半的人從事教育活動。

        第二,很多同學選擇教育學的方向進行深造。2013年,我正式決定跨考教育學方向。時至今日,這其中的原因我也很難說得清楚,似乎有一種冥冥之中的力量在推著、引導著、影響著。同我的選擇類似,很多同學都選擇了報考教育學方向的研究生,或是教育學二級學科方向,或是學科教學方向。2014年,我被錄取為河北師范大學教育學院的研究生,就讀于高等教育學專業。第三,起初不從事教育職業的學生最終選擇了當老師。與師范類專業較為特定的就業方向不同,我所在班級的不少同學畢業之初選擇的是與教育領域并無關聯的行業,如旅行社、酒店、物流、考公、事業單位等。但令人頗覺驚奇的是,部分同學在就職一兩年、兩三年后開始紛紛“跳”到教育的“槽”里,決心成為一名人民教師。值得驕傲的是,在我認識的這些同學里,很多人都成為了骨干教師、優秀教師,表現出了師大教育的高質量及其畢業生的高水平。

        為何從教:一種強大能量

        作為一座具有百年光榮辦學史的省屬重點高校,河北師范大學是省內乃至華北地區具有較大影響力的師范類學府。其所蘊含的“師者”精神氣質與“典范”文化力量,成為身處其中的師大學子長期浸潤心性、涵養志趣、砥礪品格、規劃人生的“源頭”所在。

        第一,歷史的教育呼聲傳向今天。“懷天下 求真知”是師大的校訓,是我們求學從業的精神信條。我曾在讀研期間參加的“愛家鄉,愛校園”征文中寫到:師大校訓的杰出踐行者,就是那兩座屹立在學校東門通道的人物雕像。一位是師大北洋女師一脈的鄧穎超同志,將“懷天下”做到了極致;一位是師大順天府學堂一脈的梁漱溟先生,將“求真知”修煉到化境。歷史在接續中前進,經由一代又一代師大學子的傳承,這種集中體現教育家精神的力量化入每一位學子的心田,成為數十萬師大學子共享的精神財富與共繪的精神底色。對教育的熱愛,是骨血里自帶的遺傳基因。

        第二,師范的教育特質融入靈魂。師范師范,為師垂范;師范師范,學師德范;師范師范,靠師“吃飯”?;蛩谆蜓?,或莊或諧,道理是確切了然的,那就是師范大學的“師范”特質是影響很多學生從業志向的重要因素。按照新制度主義的觀點,文化觀念、象征符號、認知模板等均會成為“制度性”力量,對行動者的各項行動產生影響。在師范大學,各種“師范”要素及其構成的系統,會成為他者與自我衡量學生行為的“合法性”標準,即別人認為你會當老師,身邊的很多人也一直在為當老師做準備,自己也潛移默化地有了那個“范兒”,不懂教師、不懂教育、不懂教學就會莫名覺得有些格格不入。

        第三,人師的教育影響滋養心靈。梅貽琦先生曾發“大學大師論”:“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又在《大學一解》中發“從游論”:“師生猶魚也,其行動猶游泳也。大魚前導,小魚尾隨,是從游也。從游既久,其濡染觀摩之效,自不求而至,不為而成。”如果說韓愈的“學者必有師”突出了教師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那么梅貽琦先生的論斷則在強調教師重要性的基礎上,詳細論證了教師對學生的作用機制,那就是對學生形成自然而然的立體化影響,春風化雨、不令而行。幸運的是,河北師大有一批這樣的“經師”“人師”的統合型教師。研究生還未入學,我因個人住宿問題求助于時任教育學院院長的薛彥華教授,薛老師急學生之所急,二話不說,直接為素昧平生的我“人性化”地解決了住宿問題;在臨近畢業準備考博之際,導師白玫教授時刻將我的升學需要掛在心上,利用出差的機會,熱心提醒我寫好個人簡介,將之帶到了華科并向我們專業的知名學者、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張應強教授推薦了我。張應強教授后來成為我的博導,由此在華科又延續了得遇良師的運氣。

        遇到好老師,受到他們的影響,是我們認同教師角色、將教師視為神圣職業的“催化劑”,也是我們熱愛教師崗位、立志為之付出全部心血的“動力源”,反之亦反。不是每位教師都能成為教育家,但每位教師都有涵養與展現教育家精神的可能性,我在師大遇到的很多老師就是如此。

        (作者系唐山師范學院教育學院教師、華中科技大學高等教育學博士,河北師范大學旅游系 2014屆本科畢業生、教育學院2017屆碩士畢業生;本文是“以《中外教育史》課程涵養本科師范生教育家精神:機理、效用與對策(XSZ2025268)”的研思成果。)

        河北師范大學 版權所有    在線投稿 

        北京華文科教科技有限公司僅提供技術支持,圖文與本公司無關

        京ICP備12019430號-7

        本期已有877次訪問,全刊已有14766826次訪問

        日日日日人人人夜夜夜2017